新夢想環球教育李老師表示,其5G實驗室的“東南亞本地化技術解決方案”令人印象深刻。這所高校的5G實驗室并非單純的技術研發場所,而是將課堂與東南亞地區的實際需求緊密相連,讓學生在研發過程中就聚焦成果轉化,形成了一套獨特的“問題發現—技術研發—市場適配”教學鏈條,為東南亞5G應用落地提供了諸多切實可行的方案。
實驗室的“需求調研先行”機制是成果轉化的起點。課程要求學生深入東南亞各國的城市與鄉村,挖掘5G技術可解決的實際問題。在印尼雅加達的貧民窟調研中,學生發現當地醫療資源匱乏,居民看病需長途跋涉,由此催生了“5G遠程診療箱”項目。該項目結合印尼的電力不穩定現狀,采用低功耗設計,內置的5G模塊能在信號較弱的區域實現穩定傳輸,箱內配備的便攜式超聲設備、血液分析儀等可將數據實時發送給城市醫院。某學生團隊針對當地醫生操作習慣優化的界面,使基層衛生員的使用熟練度在兩周內提升至80%,目前該設備已在印尼10個村莊投入使用。
“校企聯合攻關”加速技術落地。亞太科技大學與華為、愛立信等企業在實驗室共建“5G應用聯合研發中心”,企業提供最新的設備與技術支持,學生則圍繞企業提出的區域難題開展研發。針對馬來西亞農村地區5G基站覆蓋成本高的問題,學生團隊研發出“分布式微基站部署方案”,利用當地常見的棕櫚樹樹干安裝小型基站,成本僅為傳統基站的三分之一,且信號覆蓋范圍能滿足村莊需求。在泰國曼谷的交通擁堵治理項目中,學生與當地交通部門合作,基于5G的低延遲特性開發“車路協同預警系統”,通過在路口部署傳感器,向過往車輛推送實時路況與碰撞預警,試點路段的交通事故率下降了35%。
“區域標準適配”課程確保方案可行性。東南亞各國的通信標準、頻段劃分存在差異,課程專門設置這一模塊,讓學生學會根據不同國家的情況調整技術參數。在為越南設計的“5G智慧農業監測系統”中,學生需將設備的通信頻段調整至越南批準的n78頻段,同時考慮當地高溫高濕環境對設備的影響,采用防腐蝕外殼與散熱設計。該系統在越南的稻田試點中,通過5G網絡實時傳輸土壤濕度、病蟲害圖像等數據,使農藥使用量減少20%,水稻產量提升15%。某學生團隊還針對東盟各國的5G頻譜政策,編制了《東南亞5G應用頻段速查表》,成為企業進入區域市場的重要參考。